第(2/3)页 《宋史.外国列传.夏国》继迁复连娶豪族,转迁无常,渐以强大,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,往往多归之。 可以说北宋在针对李继迁的多从军事打击中,都足以令其实力大损,但是他就是可以东山再起,尤其是曹光实奇袭了他的根据地地斤泽,李继迁的母亲老婆都被抓了,李继迁几乎就是自己单骑逃脱(话说和刘备前期的风格有些像啊),但是在宋军退兵后,李继迁就很快再次收拢旧部,袭扰北宋边境,这说明,不管怎么说,当时的党项族还是支持李继迁的,更是在李继迁地斤泽之战战败后,还有党项豪族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,令其从低谷逐渐走向强大,可以说,李继迁的号召力已经无人可比了。而这也或许就是宋太宗一直没有全力灭掉李继迁的原因,这个稍后再说。 在内有号召力,在外李继迁则开始玩起了“暧昧”战术,可以说北宋和辽国都及其希望拉拢李继迁这个第三方势力,所以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,那就是最起码也要让李继迁保持中立,李继迁很幸运,在两个大国的博弈中,找到了生存之道,也就是给两方都“抛媚眼”。 《宋史.外国列传.夏国》辽以义成公主嫁继迁,册为夏国王。 及翟守素来,又奉表归款,授银州观察,赐名保吉,子德明管内蕃落使、行军司马。398 和辽国,李继迁表示要联姻,接受辽国的册封,对北宋,战事吃紧就表示想要归顺,宋太宗也是直接给李继迁赐名,叫赵保吉,给他的长子李德明,也就是后来的西夏太宗,封官,李继迁是抓住了一个窗口期,也就是北宋和辽国在没有彻底对他放弃希望前,必定是拉拢大于打压的,趁着这个时机,李继迁也是尽量从两国身上吸血,之后虽然表面上想要联合,但实际上,干着扩张的事情,李继迁的确具备开国君主的睿智,不然难以成事。 李继迁能够利用那20年时间为党项族建立西夏打下基础,其第二个原因就是,宋太宗的策略,还是想要扶持一个听话的党项族。 其实这20年中,虽说后面几年是宋真宗时代,但是主要还是宋太宗制定了针对李继迁的策略,作为想要在功绩上超越自己哥哥的赵光义来说,没什么比开疆拓土,重塑汉唐河山更有力的事情了,而这也就注定宋太宗的主要目光放在了北方,也就是和辽国的战事,而对于李继迁,宋太宗其实还是招抚优先,讨伐是其次的,毕竟当时北宋的名将众多,但是没有几个被派到西北战场,如果宋太宗想要用武力解决李继迁,完全是有军事实力的。 可是就像之前说的,李继迁在党项族已经逐渐有了人心,最起码是得到了大多数豪族的支持,那么宋太宗武力灭了李继迁的话,党项族还是无法真心归顺,那么北宋除了在北方一个主战场外,还要在西北开启一个持久战场,对于北宋大方向上的军事行动不利。 所以宋太宗想要的还是通过武力胁迫达到招抚李继迁的目的,只要李继迁相对听话就好,维持五代十国时期的局面,也就是李氏政权依附于中原王朝,成为维系北宋西北交易的保护伞,保证北宋最缺乏的战马供应,有了战马,北宋将士才能在辽军面前有底气。 《宋史.外国列传.夏国》屡发兵讨继迁不克,用宰相赵普计,欲委继捧以边事,令图之。因召赴阙,赐姓赵氏,更名保忠。 当时在软硬兼施下,李继迁仍然不服软,不称臣,所以宋太宗用了赵普的谋划,把李继捧送了回去,乍一看,这是不是脑残啊,李继捧就算回去也不会真心给北宋卖命的,但其实这显然就是宋太宗想要削弱李继迁在党项族的影响力罢了,毕竟李继捧的地位合法性要远远强于李继迁,宋太宗的算盘是,想要让李继捧和李继迁对峙,进而分化支持李继迁的势力,如果李继捧回去后,能够得到众人的追随最好,那样的话,李继捧肯定比李继迁更加容易招抚,可以尽快了解西北的战事了,只是李继捧和李继迁相比才能太差,不然之前也不会主动请降了,所以李继捧难以起到什么实际效果,李继迁仍然那么强势,但是宋太宗的策略是没有变的。 李继迁能够利用那20年时间为党项族建立西夏打下基础,其第三个原因就是,李继迁并非是北宋军事行动的唯一目标。 在李继迁于西北自立的这段时间,虽然北宋和其是没少有过交锋,但是在这20年间,北宋在各方向上也是多有战事,在北方灭北汉,两次北伐,也是消耗了北宋的国力。 《宋史.潘美列传》四年,命将征太原,美为北路都招讨,判太原行府事。 第(2/3)页